隨著社會發展、文化變遷、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科學醫療的精進,發現兒童與青少年之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,精神疾病亦有年齡層下降、發生率逐年上升之趨勢;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各種成年人的精神障礙及心理問題,也有可發生在兒童青少年身上,預估2020年以前,全球兒青精神障礙會增長50%,約70%的精神病症初發於18歲之前出現,更彰顯了「早期預防、早期介入」的重要!成長過程中,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層面總是快速的變化,當這些轉變發生時,該如何去區辨是否為常態化或非發展階段的呈現呢?又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呢?對許多孩子而言,有些的改變或特殊性,不啻是成長歷程的一部份,而可能是發展疾患或精神病症的警訊。
多年臨床實務經驗發覺,難免有些師長親友忽略到孩子們「特殊」表現,以為只是比較內向害羞、乖巧安靜、活潑好動、調皮搗蛋、正值叛逆期或有「大隻雞慢啼(台語)」等迷失,等到顯著影響課業或學習表現、人際關係與生活,或是長大成人後,才正視到這些問題,而錯失介入的黃金關鍵期,常到黔驢技窮、求助無門、透過不同管道才找上筆者,深感評估與治療越延遲,反而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來幫助孩子。當發展遲緩或身心失調時,可能出現令人頭疼的「問題行為」:大吼大叫、精力旺盛、情緒失控、不聽話、不寫作業、不守規矩,或總抱怨身體疼痛、心情差、覺得遭排擠和欺負等,可能被貼上「壞孩子」、「公主/王子病」、「被寵壞/難纏的小鬼」等刻板印象的標籤,諸不知他們可能患有「注意力缺失過動症」、「亞斯伯格症」、「自閉症」、「憂鬱症狀」、「焦慮症」、「躁鬱症」或甚至「早發性的精神分裂症」!?在此,呼籲多觀察孩子的變化,提供一些早期警訊的關注重點: